信息来源:沛县政府网
发布时间:2025-08-08
浏览 次
似火骄阳,炙烤着河口镇丁溜村的田野。之前长满齐腰深牛蒡的土地,如今已褪去浓绿——今年的牛蒡又迎来大丰收,饱满的根茎从土里拔出时,带着沉甸甸的分量,家家户户的院落里都堆起了小山似的牛蒡,晾晒场上的干货散发出诱人的香气。
扎根产业,攥紧农业“芯片”
河口镇有着数十年的牛蒡种植历史,从最初的零星种植到如今的规模化产业,牛蒡早已成为当地的“致富菜”。
“今年的牛蒡长得特别好,又大获丰收,收益可观!”种植大户丁峰的语气里充满喜悦,“能有这收成,多亏了国产的好种源,加上种植时农技专家手把手指导,从选种、施肥到田间管理,全程都有专业指导守护着。更让人安心的是,销路早就给咱安排好了,丰收了也不愁卖!”
这份底气,源于河口镇将服务阵地深深扎根在产业发展的关键处。这片寄托着全村人致富希望的产业,曾经长期被一道难题困扰——核心种子依赖进口,产业发展的“咽喉”被扼在别人手中。这一切的转机出现在2016年,一次“种子上天”的航天育种实验,让这片土地有了改写命运的可能。
“种子是农业的‘芯片’,端牢饭碗得先攥紧农业‘芯片’。”高级农艺师李金华说,在镇政府支持下,历经6年攻关、2000余次选育,终于捧出发芽率超进口品种12%的国产牛蒡“金种子”,让河口镇的牛蒡种植牢牢攥紧了产业“芯片”。
服务效能还在基层组织的创新实践中开花结果。河口镇丁溜村党支部构建起“党支部+农户+企业”党建网格,村“两委”成员挂钩联系种植户和企业,从技术到销路全程服务,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抱团发展”。如今,全村2300亩土地种满牛蒡、山药,亩效益超6000元,村内加工厂还吸纳村民实现稳定就业。
河口镇以建在田间、立在链上、融入组织的服务阵地,汇聚成党群连心的“强磁场”,让为民服务更精准、更走心,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澎湃动能。
街区焕新,红色文化入心
走在丁溜村新整修的红色街区,青石板路干净整洁,两旁的墙面上,一幅幅彩绘生动再现了运河支队的抗日故事。78 岁的丁大爷正拿着软布,细细擦拭着街角的“抗日联络站”雕塑,每一个细微处都擦得干干净净。
“现在不仅路好走了,墙上还画上了革命故事,咱这老街也有了新模样,我也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。”丁大爷说。
一年前,这里随处可见杂草丛生,烈士故居、联络站旧址、红色广场等公共区域出现破损、颓败,丁溜村的红色记忆逐渐被淹没。省委驻沛县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、驻村第一书记周军专门协调帮促资金,与村“两委”一起对老街区进行还原、修缮,打造了以“红色暖人心、绿色造家园”为主题的丁溜村红色街区,并完善了相关配套设施,助力“红色丁溜”实现美丽蝶变。
红色街区隔壁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,“营养健康小屋”同样人气十足。墙上挂着的慢性病食谱图文并茂,高血压吃什么、糖尿病忌什么,写得明明白白。几位老人正排着队测量血糖,脸上带着期待的神情。“以前看个病得跑老远,现在好了,沛县中医院的专家每个月都来义诊,量血压、查血糖,还能咨询健康问题,300 多号人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,这真是给咱老百姓办了件大实事!”正在候诊的村民王大妈笑着说。
如今,每到周末,红色街区就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。返乡的青年们总会来这里“打卡”,用手机拍下墙上的彩绘,发到朋友圈里;村里的孩子们则围着老人,缠着要听彩绘里的抗日故事。红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“活”了起来,浸润着每个人的心灵。
阵地便民,协商共治暖心
转过丁溜村的石板路,孟庄社区的睦邻驿站传出棋子棋盘的碰撞声。这个由闲置消防体验馆改造的空间,如今成了村民的“第二客厅”。
入口处的便民架上挂着十余把雨伞,墙边的充电柜里插满了手机,角落里的医疗救助箱贴着显眼的红十字标志,几位老人围坐在棋牌桌旁杀得正酣。
“以前这屋子一年就用几天,现在天天人来人往。”孟庄社区居委会主任翻着意见簿介绍,群众在这里不仅能歇脚聊天,还能随时反映诉求,上周刚根据居民的建议,加装了电动车充电桩。
最让大伙点赞的是“周五议事会”,村民们围坐在长条桌前,讨论着垃圾分类、路灯维修等琐事,曾经冷清的场馆成了汇聚民智的温暖枢纽。
午后的田堤口村农家书屋,72岁的王奶奶举着手机展示新学的视频通话功能,“志愿者教我怎么通视频,我可以用手机随时看到孙子孙女了。”记者留意到,书屋特意设置的“适老角”里,放大镜和防滑凳摆放得整整齐齐,墙上的反诈顺口溜搭配着漫画格外醒目。
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歌风书房,“故事妈妈”正带着孩子们用牛蒡壳拼贴画,“暑托班”课表上,书法、剪纸、安全讲座排得满满当当。众多孩子们在书香与欢笑中找到了快乐,书屋的玻璃窗映着孩子们的笑脸。
通过河口镇活动记录册记者了解到,现在全镇农家书屋月均开展活动30多场,孟庄社区的“图书角+象棋角”每天都有老棋友报到……
从牛蒡地里农户探索的指尖,到红色街区里村民擦拭雕塑的布巾;从睦邻驿站里收集民意的笔记本,到农家书屋里老人学习的手机屏幕——河口镇正通过一个个服务阵地的“微改造”,实现群众获得感的“大提升”。
政策宣讲化作家常唠嗑,民生服务融入生活点滴……河口镇通过多种方式,将直播课堂、红色街区、睦邻驿站、农家书屋等服务阵地,打造成党群连心的“强磁场”,真正让群众走进来感受家的温暖,让服务走出去贴近百姓的心坎。河口镇党委书记李萍表示,下一步,河口镇将继续以阵地为“磁核”,以服务为“磁力”,让党群连心的“磁场”越扩越大,让为民服务的温度越来越暖。(李薇薇 王超 赵晴)